誰都沒有料想到,德國導演有逗人發笑的本領。
德國電影因此站上一個影評與票房口碑雙贏的浪頭。
上圖為在竊聽風暴飾演秘密警察的Ulrich Mühe
文章照片出自經濟學人
『無論我走到哪裡,』柏林影展的主辦者Dieter Kosslick表示,『我都能察覺一種
對德國電影興奮期待的氣氛。』這種樂觀主義是從2003年"Good Bye Lenin"(中譯:再見列寧)
變成一部熱賣片,從海外賺進約8千萬時開始滋長的。這部片以一個關於個人的小小故
事,映照了德國巨大的歷史事件;事實上,當時沒有德國電影能被賣到外國,所以
這部電影的成功讓人意外,國外的觀眾和影評人也對德國如此輕盈的說故事能力大感吃驚。
當時"Good Bye Lenin"也是影展的主要決選片。四年後,從二月八日持續到十八日的影展,
也有兩部德語片,一部是46歲導演Christian Petzold的"Yella"另外則是
奧地利製片Stefan Ruzowitzky所導的"Die Falscher"("The Counterfeiters")。
德國電影當初很難在歐洲影展裡嶄露頭角,當德國統一前後那段時間,德國電影已經開始有
了質變,但總是被影評嚴厲批評,觀眾也覺得無趣。然而再見列寧推出的隔年(2004年),
漢堡出生有土耳其家庭背景的Faith Akin以"Gegen die"("Head-On")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。
一位德國影評人發覺,現在的電影都直接著墨當代德國人在意的題材,例如移民、自我
認同、社會邊緣及歷史,『這些新世代的人在電影裡提出他們自個兒的問題是不可免的趨勢,
'我祖父是納粹嗎?'這種問題已被'我祖父是土耳其人嗎'的問題取代。人們希望離開過去那種不好
的形象,而德國影評聽見法國和英國對德國電影的好評時,也不禁危襟端坐起來。』
自從"Good Bye Lenin"、"Head-On"之後,德國電影院數量在這種信心下慢慢成長、電影被製作、
電影學校也興盛起來,而導演像是Valeska Grisebach和Benjamin Heisenberg都未滿40歲,他們
的原創性創作,備受國外讚揚。德國文化部設立了一個三年期基金,等於每年有六千萬歐元開放給
未來在德國的電影生產者來申請。
德國電影創作者發現假如片子兼具娛樂性和驚喜感,(跟再見列寧一樣的元素)你就能在票房上成功。
其中一些電影講述(都市裡)不斷上演的生活片段,像是Andreas Dresen的"Sommer vorm Balkon"
("Summer in Berlin"中譯:'"陽台前的夏天")講的就是被困在沒前途工作裡的兩個年輕女性,缺乏計
畫沒有行動,但在生活其他層面卻繼續進行著--個性獨特的主角遇上不適合卻不可能拒絕的男子。
這影片有著簡單的韻味,一般來說這樣的風格比較像法國電影,在德國電影卻很少見。
另外,Mr Petzold的電影"Gespenster"("Ghosts")也設定柏林的夏天為場景,不過比較令人沈重。
討論一個思女成狂的婦人、及無父母卻與偷竊狂混在一起的女孩的故事。Petzold扣著很德國的
主題--空虛、思念、與人互動、世代與不斷的失敗。
而最近引起最大騷動的的德國電影其實是"Das Leben der Anderen"("The Lives of Others"中譯:
"竊聽風暴"),內容是關於在柏林圍牆被打倒前五年,東德情報局(Stasi)如何監視一名東德作家的故事。
這電影已奪下許多歐洲獎項,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;新手導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
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這部電影。假如竊聽風暴贏了奧斯卡,代表對德國電影製作的讚賞及曝光率,
如果沒得獎,那也沒關係,電影還是會被繼續精心製作,各地的人們還是會想要進電影院去看的。
-----